TIF.GIF.JPG格式有什么区别

TIF.GIF.JPG格式有什么区别

TIFF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图像格式,它的全称是Tagged Image File Format,文件扩展名为TIF或TIFF。

该格式支持256色、24位真彩色、32位色、48位色等多种色彩位,同时支持RGB、CMYK以及YCbCr等多种色彩模式,支持多平台。

TIFF文件可以是不压缩的,文件体积较大,也可以是压缩的,支持RAW、RLE、LZW、JPEG、 CCITT3组和4组等多种压缩方式。

GIF GIF(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的原义是“图像互换格式”,是CompuServe公司在 1987年开发的图像文件格式。

GIF文件的数据,是一种基于LZW算法的连续色调的无损压缩格式。

其压缩率一般在50%左右,它不属于任何应用程序。

目前几乎所有相关软件都支持它,公共领域有大量的软件在使用GIF图像文件。

GIF图像文件的数据是经过压缩的,而且是采用了可变长度等压缩算法。

所以GIF的图像深度从lbit到8bit,也即GIF最多支持256种色彩的图像。

GIF格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在一个GIF文件中可以存多幅彩色图像,如果把存于一个文件中的多幅图像数据逐幅读出并显示到屏幕上,就可构成一种最简单的动画。

GIF分为静态GIF和动画GIF两种,支持透明背景图像,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体型”很小,网上很多小动画都是GIF格式。

其实GIF是将多幅图像保存为一个图像文件,从而形成动画,所以归根到底GIF仍然是图片文件格式。

jpgjpg全名应该是JPEG JPEG 图片以 24 位颜色存储单个光栅图像。

JPEG 是与平台无关的格式,支持最高级别的压缩,不过,这种压缩是有损耗的。

渐近式 JPEG 文件支持交错。

可以提高或降低 JPEG 文件压缩的级别。

但是,文件大小是以图像质量为代价的。

压缩比率可以高达 100:1。

(JPEG 格式可在 10:1 到 20:1 的比率下轻松地压缩文件,而图片质量不会下降。

)JPEG 压缩可以很好地处理写实摄影作品。

但是,对于颜色较少、对比级别强烈、实心边框或纯色区域大的较简单的作品,JPEG 压缩无法提供理想的结果。

有时,压缩比率会低到 5:1,严重损失了图片完整性。

这一损失产生的原因是,JPEG 压缩方案可以很好地压缩类似的色调,但是 JPEG 压缩方案不能很好地处理亮度的强烈差异或处理纯色区域。

优点:摄影作品或写实作品支持高级压缩。

利用可变的压缩比可以控制文件大小。

支持交错(对于渐近式 JPEG 文件)。

广泛支持 Internet 标准。

缺点: 有损耗压缩会使原始图片数据质量下降。

当您编辑和重新保存 JPEG 文件时,JPEG 会混合原始图片数据的质量下降。

这种下降是累积性的。

JPEG 不适用于所含颜色很少、具有大块颜色相近的区域或亮度差异十分明显的较简单的图片。

jpg格式是一种图片格式,使一种比较常见的图画格式,如果你的图片是其他格式的话,你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转化: 1、photoshop ,打开图画以后,按另存为,下面格式那里选择JPG格式就是了,这个方法比较简单,而且适合画质比较好的,要求比较高的图片转换。

2、如果你要求不高,你直接通过windows附带的图画程序,选择JPG格式就行了,这个来转换的话,画质嘛,马马虎虎,不过在网上嘛,过得去了! 如果JPG格式转其他格式,这样的方法同样适用。

JPEG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是由国际标准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和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Consultation Commi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and Telegraph)为静态图象所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数字图象压缩标准,也是至今一直在使用的、应用最广的图像压缩标准。

JPEG由于可以提供有损压缩,因此压缩比可以达到其他传统压缩算法无法比拟的程度。

JPEG的压缩模式有以下几种:顺序式编码(Sequential Encoding)一次将图象由左到右、由上到下顺序处理。

递增式编码(Progressive Encoding)当图象传输的时间较长时,可将图象分数次处理,以从模糊到清晰的方式来传送图象(效果类似GIF在网络上的传输)。

无失真编码(Lossless Encoding)阶梯式编码(Hierarchical Encoding)图象以数种分辨率来压缩,其目的是为了让具有高分辨率的图象也可以在较低分辨率的设备上显示。

由于JPEG的无损压缩方式并不比其他的压缩方法更优秀,因此我们着重来看它的有损压缩。

以一幅24位彩色图象为例,JPEG的压缩步骤分为:1.颜色转换变换3.量化4.编码1.颜色转换由于JPEG只支持YUV颜色模式的数据结构,而不支持RGB图象数据结构,所以在将彩色图象进行压缩之前,必须先对颜色模式进行数据转换。

各个值的转换可以通过下面的转换公式计算得出:Y=0.299R+0.587G+0.114BU=-0.169R-0.3313G+0.5BV=0.5R-0.4187G-0.0813B其中,Y表示亮度,U和V表示颜色。

转换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数据采样。

一般采用的采样比例是2:1:1或4:2:2。

由于在执行了此项工作之后,每两行数据只保留一行,因此,采样后图象数据量将压缩为原来的一半。

变换DCT(Discrete Consine Transform)是将图象信号在频率域上进行变换,分离出高频和低频信息的处理过程。

然后再对图象的高频部分(即图象细节)进行压缩,以达到压缩图象数据的目的。

首先将图象划分为多个8*8的矩阵。

然后对每一个矩阵作DCT变换(变换公式此略)。

变换后得到一个频率系数矩阵,其中的频率系数都是浮点数。

3.量化由于在后面编码过程中使用的码本都是整数,因此需要对变换后的频率系数进行量化,将之转换为整数。

由于进行数据量化后,矩阵中的数据都是近似值,和原始图象数据之间有了差异,这一差异是造成图象压缩后失真的主要原因。

在这一过程中,质量因子的选取至为重要。

值选得过大,可以大幅度提高压缩比,但是图象质量就比较差;反之,质量因子越小(最小为1),图象重建质量越好,但是压缩比越低。

对此,ISO已经制定了一组供JPEG代码实现者使用的标准量化值。

4.编码从前面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颜色转换完成到编码之前,图象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压缩,DCT变换和量化可以说是为编码阶段做准备。

编码采用两种机制:一是0值的行程长度编码;二是熵编码(Entropy Coding)。

在JPEG中,采用曲徊序列,即以矩阵对角线的法线方向作“之”字排列矩阵中的元素。

这样做的优点是使得靠近矩阵左上角、值比较大的元素排列在行程的前面,而行程的后面所排列的矩阵元素基本上为0值。

行程长度编码是非常简单和常用的编码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编码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统计特性的编码方法。

在JPEG中允许采用HUFFMAN编码或者算术编码。

动物冬眠中,会有哪些习性

有的动物进入冬眠的时间很短,只要几个小时,旱獭就是其一。

有的动物需要几天才能逐步入眠,如黄鼠,每到夜间,其体温便逐渐降低,通过几个晚上的反复“试降”,直到一个转折点,动物才进入持续的冬眠。

通过低温试验的方法可使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部能产生实验性的低体温,但与真正的冬眠存在着许多差异。

实验性低体温只有一个有限的生存时间,超过这一时间则动物不能复生。

冬眠并非只是体温的降低,而是一个重新调整的过程。

在此期间,生理的、生物比学的、代谢性的调整,始终都在缓慢地进行。

因此,我们可以用适应性低体温这一词来描述冬眠这一受良好调节的生理性周的现象,从而区别于实验性低体温。

对于引起冬眠的触发因素,目前不很清楚。

但它明显地受环境温度、光照周期、洞穴空气中的CO2、食物中的化学成份和含水量的改变等影响。

也有研究表明,褐色脂肪组织对冬眠诱导是必要的,但尚不能完全确定。

冬眠前,动物储存脂肪,使动物体重大大增加。

入眠时,动物通过改变体温的调节方式,使动物的散热超过产热,导致体温下降。

但不同动物的入眠方式有差异,对冬眠的诱导机制也不很清楚。

人们一直设想,冬眠状态中,动物的血清中存在一种“冬眠诱导物(HIT)”,并认为它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蛋白质。

它的结构和功能在不同种属间是相似的,并且很可能是一种内源性前体或释放者。

HIT不仅能诱导活跃的冬眠动物进入冬眠,并且能使常温下的非冬眠动物出现低体温。

但在其它动物中也不乏有诱导失败的例子,表明HIT的反应可能具有种属特异性。

由此可见,冬眠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其中包括许多生理功能(如代谢率、心率、呼吸频率)的改变。

参与这一生理凋节的因素同时有几个,很难从中区分出是哪一个因子或物质的单独作用,也因此我们还不能确定控制冬眠的确切机制。

三、冬眠的醒觉及其与褐色脂肪组织的关系所有被研究过的冬眠动物,都表现出一种周期性的醒觉行为。

即从深冬眠状态自发地达到高体温,然后再重新进入冬眠。

醒觉是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醒觉的频率和常温期的长短在种内、种间,以及一年的不同时期都有很大的差异。

Kauser发现,睡鼠一次持续数小时的醒觉所消耗的能量相当于10天冬眠所需要的能量。

既然冬眠是为了在寒冷环境中减少能量的消耗,动物为什么还要有消耗很多能量的周期性觉醒呢?人们试图探明醒觉的原因,但却未能形成定论。

目前对醒觉的机制存在如下四种假说:①Barnes。

认为动物周期性醒觉是为了补充在深冬眠状态下被“剥夺”的睡眠,证据是脑电波显示出深冬眠状态下的动物常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②Heller认为周期性的醒觉是为了偿还深冬眠状态中欠下的“睡眠债”,体温下的冬眠阵比稍高体温下的要长,其原因是低体温下的“睡眠债”积累得较慢;③Wang认为周期性觉醒是由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化学物质水平的波动引起的,高水平的中枢神经系统阿片样物质(0pioids)和5-羟色胺(5—HT)能引导动物进入冬眠状态,而低体温使阿片样物质和5—HT的合成抑制,在深冬眠过程中这些物质的水平降到某一极限时,动物就地觉醒,重新合成这些物质,然后再进入冬眠;④Martin等认为周期性觉醒是为了合成启动和维持冬眠状态的一些化学物质,因为这些物质的水平在深冬眠中逐渐降低,而在低体温下又不能合成。

与Wang观点不同的是,这些化学物质是在其它器官内合成的,而不是在脑中。

醒觉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颤抖前阶段和颤抖阶段。

金仓鼠醒觉被诱发后的前一个小时左右为颤抖前阶段。

以后的觉醒称为颤抖阶段,持续为2小时,且升温较快,以肌肉的颤抖性产热为主。

醒觉颤抖前阶段的主要热源是褐色脂肪组织(BAT)。

有如下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①醒觉过程中,BAT的血流量大大增加;②BAT的脂肪含量在醒觉过程中显著降低,脂肪分解和β氧化大为增加;③反应BAT产热活性的线粒体GDP结合率显著升高;④冬眠中褐色脂肪组织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刺激BAT产热增加)回转速度显著高于其它器官;⑤醒觉过程中BAT部位的温度较其它部位要高,上升的速度也很快,如松鼠在醒觉初期时,BAT产热占总产热量的10%~15%;而接近正常体温时,BAT产热只占5~7%。

蝙蝠在醒觉初期和末期BAT代谢产热占总产热量25%;⑥摘除刺猬50%的BAT时,冬眠期的死亡率为100%;土拨鼠失去50%BAT时,其抗寒能力减弱;摘除蝙蝠全部的BAT,冬眠醒觉时期体温上升缓慢得多;⑦BAT的分布位置(胸、颈、肩胛部)决定其对上部脊髓和胸腔内的脏器,尤其是心脏的保暖有重要意义。

目前虽已确认BAT在醒觉中的重要性,但冬眠动物的醒觉是否必需有BAT的存在,由于技术和方法上的困难,这一切仍不清楚。

四、冬眠的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周期性变化被认为与体温调节的季节变化有关。

许多证据表明,在冬眠过程中,内分泌系统(如垂体、松果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适应性变化。

一般而言,内分泌腺的功能在冬眠的前半期是降低的;冬眠中,其机能可能又重新恢复;春天到来及其后不久,内分泌活动达到高峰。

垂体——性腺系统的变化冬眠动物的脑下垂体前叶存在季节性变化,其活动以早春最高,秋季到冬眠之前最低。

将动物在繁殖期前摘去前叶则动物更容易进入冬眠;注射睾丸酮则冬眠期缩短;大剂量注射则冬眠根本不会发生。

这表明性腺的活动状态对冬眠的倾向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性腺的活动在冬眠中仍可缓慢地进行。

据此推测,垂体——性腺系统可能对冬眠周期的调节起着一定的作用。

垂体——性腺机能的减退是动物产生了对冬眠适应的结果。

甲状腺功能的变化甲状腺对冬眠作用的研究较为全面。

许多季节性冬眠的动物,如黄鼠和刺猬,对其组织学观察表明:甲状腺和下丘脑——垂体一样,在春天生殖季节最活跃,夏天相对不活跃,深秋和初冬退化,冬眠前期是静止的,恢复分泌活动是在冬眠结束前的某个时候。

但组织学上观察到的不活跃,并不一定意味着此时发生作用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很低,因为动物可以依赖于血浆中储存的甲状腺激素。

有的动物,如圆睡鼠甲状腺,在冬眠中仍处于活动状态,以维持甲状腺激素刺激的代谢活动,防止冬眠中体温过于降低。

若给动物注射甲状腺激素,或注射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时,会妨碍动物进入冬眠,或促进冬眠的醒觉,使动物能维持恒温状态。

但是,摘除甲状腺或给动物饲喂抑制甲状腺机能的药物,如甲硫咪唑时,则使动物有着进入冬眠的倾向,而对冬眠的持续及醒觉过程均无明显的影响。

当环境因子变化诱导冬眠产生时,则通过下丘脑的调节及反馈调节,会使TSH分泌减少,甲状腺的分泌降低、吸碘减少、甲状腺激素合成较少或停止、甲状腺激素调节的静止代谢率(RMR)逐步降低,从而冬眠开始。

反之,当自发性或诱发性使冬眠醒觉时,体温上升促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RMR也进一步增加。

影驰9800GT有动漫缓存吗




上一篇:如何防止别别人随意拉入群内

下一篇:终于搞明白怎么发视频了 之前原来是手机没

本文地址:https://pctelegram.org/dbjc/3507.html

返回顶部